王義桅:數字絲綢之路推動新型全球化
文 |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、國際關系學院教授
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出十年來,“朋友圈”越來越廣,促進了沿線國家經濟發展,有力推動了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。然而,少數西方國家始終戴著有色眼鏡看待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唱衰抹黑。眼下,西方一些人又從擔心中國通過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提升硬實力,轉而擔心“一帶一路”令中國新型軟實力脫穎而出。
日前,德國《經濟周刊》刊文稱,北京希望通過人工智能使無紙化全球貿易成為可能,并將全球經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。文章寫道,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朗哈默說,“中國想通過這項創意讓國際貿易無紙化。例如,文件和單據都可以打包到區塊鏈當中去,當貨物抵達港口時,轉賬在智能合同下就自動完成了”。朗哈默認為,如果中國IT企業和金融行業的企業也加入數字絲綢之路,就有可能孕育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軟實力。
“一帶一路”倡議能吸引151個國家、32個國際組織參與,充分彰顯中國的軟實力,中國式現代化的魅力。數字絲綢之路事關中國在全球化的數字轉型中塑造規則、標準和模式能力,因此被西方一些人看作一種新型軟實力。
由此看來,西方一些人擔心的不只是今天,還有明天;不僅擔心利益,還擔心標準,鼓噪“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”,就是擔心中國通過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制定規則和標準,削弱其影響力。這種擔憂本質上仍是霸權主義心態。因為他們很清楚,WTO沒有關于數字貿易這一新生事物的內容,存在“規則赤字”,所以擔心中國由此引領數字領域的規則制定。就像當初西方并不真正關心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債務問題,而是借債務說事,現在也并非真正關心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數字與綠色轉型,而是關心自己的影響力、主導權。這才是問題的關鍵。
正是基于這種心態,中國倡導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西方一些人憂心忡忡。不久前,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發表報告,認為中國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在歐洲落地已產生巨大影響,“跨大西洋同盟”在對抗中國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挑戰方面任務十分艱巨。報告就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:
一是歐盟應推動經貿關系多樣化,考慮深化同一些非傳統經濟體之間的聯系,包括拉美經濟體和其他“民主國家”;美國則應避免盲目譴責他國與中國較密切的經濟聯系,采取更“務實”的態度。二是促進歐盟內部協調和市場統一,推進與中國“脫鉤”的目標。三是歐盟應基于“共同價值觀”,推進成員國之間以及同中東歐經濟體的和解與共融,更好應對外部“威權主義”對歐盟團結構成的挑戰。四是劃定“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伙伴關系”(PGII)計劃、“全球門戶”倡議及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(TTC)等機制的不同角色,更好制定跨大西洋政策應對“中國地緣挑戰”。五是積極鼓勵私營部門參與全球競爭。
這反映出的不只是西方慣有的傲慢與偏見,更將其繼續主導世界的企圖暴露無遺。西方不去反思“一帶一路”之所以如此受歡迎,就在于多數國家希望消除歐洲殖民體系、戰后美國霸權體系的負外部性。中國此前的軟實力也好,新型軟實力也罷,都是因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應潮流、得民心、惠民生、利天下。西方一些人一些國家如果真心關心世界,就應合作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服務沿線人民,而不是抱怨、污蔑和抹黑,甚至拉幫結派搞小圈子、制造分裂。
未來的世界怎么樣,很大程度上不再取決于西方多么先進,而是大多數國家取得怎樣的發展成績,各國人民如何共同發展。所謂的中國“軟實力”,是世界因為“一帶一路”而變好的客觀結果,并非中國主動追求的目標。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的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,自然包括全球化的數字化、綠色轉型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。數字絲綢之路、綠色絲綢之路方興未艾,是新型全球化的寫照。
中國軟實力與西方軟實力的最大區別,就在于中國不主導,不自以為是地干涉他國內政、不按照先驗論改造世界,而是尊重他國,強調發展戰略對接,因地制宜、實事求是真心推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。西方之所以擔心數字絲綢之路推廣無紙貿易、區塊鏈技術打造的數字貨幣和數字貿易模式,就是因為這些新技術、新模式是去中心、去霸權的,這與中國理念高度契合,于是與更多國家產生共鳴共振共情罷了。西方不反求諸己,睜眼看世界,反而緊盯所謂“中國軟實力”,只會是緣木求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