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button id="svy97"><acronym id="svy97"></acronym></button>
    <li id="svy97"><acronym id="svy97"></acronym></li>

    <button id="svy97"></button>

  2. 首頁 中國改革論壇網 論壇網-政府改革 論壇網-政治總論

   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推動市縣法治建設高質量發展

    時間:2023-02-13 08:32 來源:光明日報

    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,也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。進入新時代,人民群眾在民主、法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。黨的二十大對“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,保障人民當家作主”和“堅持全面依法治國,推進法治中國建設”作出明確部署。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在基層,工作重點在基層。市縣法治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。2022年8月,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印發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市縣法治建設的意見》,旨在夯實全面依法治國基礎,提升市縣法治建設水平。推動公眾有序有效參與到市縣法治建設進程中,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內容,也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方式,有助于把體現人民利益、反映人民愿望、維護人民權益、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市縣法治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。

      地方法規制定充分體現人民意志。立法是為國家定規矩、為社會定方圓,民主立法是科學立法的前提。市縣法治是否建立在民主基礎上,不僅要看地方立法是否設定人民的權利和利益條款,更要看立法是否充分體現人民意志。地方立法唯有接地氣、察民情、聚民智,才能提高立法質量、實現良法善治。

      注重民心的導向性。堅持問題導向,百姓關心群眾急需的重點領域先立,不必要不成熟的不立,有爭議待完善的緩立。健全立法征求意見機制,依靠立法聯系點、立法咨詢基地、代表聯絡站以及各種媒體廣泛征求意見,完善立法調研論證、意見征集、風險評估、立法聽證等制度。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和監督管理,杜絕為了地方或部門利益制發減損公民權利、增設公民義務的規范性文件。立足地方民情的特殊性。市縣法規制定的目的主要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,有針對性地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,補充現有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關規定,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。在立法內容、制定方式以及參與形式等方面要明確自身需求,根據各地經濟發展、社會治理實際情況進行補充立法。注重立法的精細化。做好立法規劃,強化立法統籌,靈活運用“小切口”“小快靈”式立法,著重在城鄉建設與管理、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有所作為。

      行政決策和執法全面保障人民參與。市縣法治是否建立在民主基礎上,不僅要看人民有沒有投票權,更要看人民有沒有廣泛的參與權,動員人民群眾一起來想、一起來干,使行政決策更能順乎民意、合乎實際。

      保障行政決策和執法中人民的參與機會。重大決策必須嚴格遵循民主原則,保證公眾參與決策途徑和形式的多樣性,積極發揮法律顧問、公職律師在重大行政決策中的作用,充分保障執法過程中行政相對人的陳述申辯權利。發揮各類社會組織作用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。保障行政決策和執法中人民的參與深度。涉及社會公眾切身利益的重要規劃、重大公共政策和措施、重大公共建設項目以及影響較大的執法等,應當通過舉行聽證會等形式加大公眾參與力度,認真聽取和反映利益相關群體的意見建議。保障行政決策和執法中人民的參與效果。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和執法跟蹤反饋和評估制度,并將行政決策和執法人民滿意情況納入法治政府建設考核范圍,促進基層政府依法行政。

      法律實施著力維護人民利益。市縣法治是否建立在民主基礎上,不僅要看地方法規制度規定了什么樣的程序和規則,更要看這些法規制度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執行。市縣法治與服務保障民生和維護基層安全穩定直接關聯,要積極維護人民群眾在法治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,打通法治建設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    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、每一個執法決定、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。審判機關、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、檢察權,程序上公開透明,維護好“看得見的正義”,實體上合法合理,實現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有機統一。培養執法人員的憲法意識和法治精神。全面貫徹合法性原則,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、法定職責必須為。深入踐行合理性原則,執法手段和執法目的之間要有正當相關性,最大限度保護人民權利和利益。落實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。有權必有責、用權受監督。要把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和公正司法落到實處,全面落實執法司法責任制,健全執法司法質量考核評議和執法司法全過程責任追究機制,構建有權有責、權責統一、濫權問責的責任體系和追究機制。

      權力監督大力彰顯人民民主。權力運行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,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重要標準。市縣法治是否建立在民主基礎上,不僅要看權力運行規則和程序是否民主,更要看權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群眾的監督。

      堅持以黨內監督為主導。黨的性質和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的決定性作用。只有黨內監督有效,其他監督方式才能真正落地。通過對全體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監督全覆蓋,保證立黨為公、執政為民,使人民的意志通過黨內監督得到充分體現。以國家監督為依托。健全人大監督、監察監督、行政監督、司法監督、民主監督制度,發揮審計監督、統計監督職能作用。通過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督全覆蓋,保證國家機構依法履職、秉公用權,保障人民賦予的權力得到充分、全面、有效行使。以人民監督推動黨內監督和國家監督。充分發揮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的作用,做到事事有回應、件件有著落,防止讓群眾的表達和訴求在程序上陷入“空轉”。堅持群眾路線,拓寬民主渠道,確保在決策、執行、監督等各個環節都能聽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聲音。黨內監督、國家監督與社會監督相互貫通,各種監督力量才不會“缺位”,才能進一步增強監督效能,確保權力用來為人民謀福利,真正體現人民當家作主。

      (作者:薄萍萍 萬高隆,均系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)

    首頁
    相關
    頂部